“死亡不是终点,遗忘才是。”——而殡仪馆国内靠谱股票配资论坛,可以成为记忆的容器。
殡仪馆作为生命最后的驿站,其设计不仅关乎功能与效率,更承载着对逝者的尊重、对生者的慰藉。
如何在冰冷的告别中注入温度?
如何在肃穆的空间里传递人文关怀?
固始县殡仪馆项目的设计,是让建筑本身成为沉默的安慰者,成为肃穆与尊严的守护者。
▲暮色中的殡仪馆
01
—
场馆的变迁
20世纪50年代起,国家推行火葬政策,倡导移风易俗。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,传统土葬占用耕地问题突出,殡仪馆的设立有助于规范殡葬管理,节约土地资源。固始县殡仪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设立,随着社会发展,殡仪馆经历了多次升级,例如扩建告别厅、增设殡仪服务(遗体整容、丧葬用品销售等),并逐步规范化管理。2020年后,信阳市多地开展殡仪馆服务标准化建设,原先的殡仪馆已不能满足各项硬件要求,政府计划在原址重建。
展开剩余86%▲殡仪馆原状
02
—
秩序感与功能性的融合
殡仪馆建筑以庄重的方正体量,围合中心圆形庭院展开对称布局,形成天圆地方的礼序空间。严谨的中轴序列层层递进,行政办公、殡仪服务、遗体处理与骨灰安置四大功能模块依序排布,既满足当下使用需求,又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弹性。
建筑外围通过道路系统组织交通流线,实现人车分流,确保肃穆安宁的环境氛围。主入口采用双通道环状设计,以流畅的动线引导访客缓步前行,在空间转换间沉淀心境,完成从尘世到纪念空间的精神过渡。
▲殡仪馆整体鸟瞰
▲殡仪馆的方正体量
远眺城区,建筑群以沉稳的轮廓与城市天际线遥相呼应,在静默中形成生者与逝者的对话,一方是熙攘的人间烟火,一方是永恒的安宁净土。
▲远眺城区的殡仪馆
▲城市背景下的殡仪馆
03
—
材料与符号的隐喻
建筑以厚重的体块关系,延续传统形制与现代语言的融合。米色干挂石材与深灰色小青瓦构成经典的三段式构图,沉稳的基座、舒展的墙身与深远的挑檐,层层递进,赋予建筑庄重的纪念感。石材的温润与瓦片的朴拙相映,既镌刻着时光的厚重,又透露出自然的呼吸,在秩序与宁静中,传递生命永恒的安宁。
▲建筑总体外观典雅庄重
▲主入口外观简洁平和
▲外墙凹凸强化体块关系
▲序列化的开窗营造纪念形象
04
—
仪式与情感的平衡
中心庭院作为告别厅与火化区之间的过渡空间,以“天圆地方”为意象,象征生命的循环与天地共鸣。庭院采用圆形和方形天井设计,顶部镂空引入自然光,形成柔和的光影效果,随时间流转于墙面与地面,赋予空间动态的诗意。庭院内种植苍劲的黑松与绿植,结合砾石铺地,营造枯山水意境,传递“逝者已矣,生者如斯”的慰藉。
庭院的设计不仅强化了建筑的向心力,更成为生者与逝者无声对话的载体,通过光影、植物与空间的融合,传递生命的尊严与永恒。
▲天圆地方的意象庭院
▲黑松、绿植、枯山水
▲阳光下环绕圆形庭院的走廊
05
—
保留与重构
入口大道保留两排苍劲的悬铃木,并新增一排,形成庄严的三排树阵,以对称式布局铺陈出进入的仪式感。斑驳的树影洒落,如时光的印记;挺拔的枝干向上伸展,似生命的守望。行走其间,树影婆娑,仿佛低语着岁月的故事,唤起深埋心底的思念与回忆。
▲入口大道的石碑和林木相映成画
▲保留和新植的悬铃木
06
—
结语
殡仪馆建筑的本质,是为人与死亡搭建一座对话的桥梁。不回避死亡的沉重,但通过空间秩序、材料触感与自然共情,为生者提供一种“可承受的哀伤”。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,只有草木的低语、光影的抚触,以及每一处细节中流淌的温情。它不试图抹去悲伤,而是以素净的怀抱,让纪念成为日常,让告别归于平和。
技术图纸
-
设计档案
-
项目名称:固始县殡仪馆
地址: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
设计面积:7000平方米
设计时间:2022-2023
建造时间:2023-2024
项目总负责:李志强、陈潇、许异
设计人员:高飞、马江、赵璐、李娜、刘雅哲、曾加强、张健唯、周萍、郁浩艳、庞禹、毛莉丽、霍文菲、屠夏青
施工图合作团队:建盟设计集团
图片摄影:James Young国内靠谱股票配资论坛
发布于:上海市博星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